高樓價之下,不可輕易減少公屋供應 文:文武

年輕人輪候公屋的問題,引發社會討論。這裏面其實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,一是年輕人是否應該輪候公屋,二是年輕人為輪候公屋而「躺平」,不想賺取超過公屋收入上限的工資。

有關第一個問題,公屋本身是一項福利政策,為協助無能力自己解決住屋需要的市民而設,因而有較嚴格的收入和資產限制,但公屋的申請並沒有年齡的限制。從理論上講,年輕人申請公屋並無不可,只不過年輕人有較大的發展空間,剛滿18歲,仍處在就學階段的年輕人,是否可以定義為無能力自行解決居住問題,存有爭議。尤其是正在讀大學的高學歷年輕人,他們未走上社會之前,依靠父母,與父母同住或入住大學宿舍,應是更合理的做法。等他們走出校園就業之後,則可以按個人能力和需求,解決居住問題。

有關第二個問題,年青人選擇「躺平」,是消極的取態,當然不值得鼓勵,為了輪候公屋而「躺平」,更是社會病態問題,值得關注。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,香港社會、經濟能否持續保持活力,不斷提升競爭力,很大程度取決於香港年輕人的取態,如果年輕人都積極向上,努力拚搏,香港就會充滿希望,反之,如果年輕人都想「躺平」,未來就令人擔憂。

值得關注的問題不只是年輕人想早點申請公屋,想「躺平」,更須深挖是到底是甚麼原因,導致這樣的結果。如果不能查找出原因,只一味批評年輕人,不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
在社會討論中,有些人把注意的焦點引向公屋比例偏高、租金偏低的問題。筆者認為,這是錯誤的方向。公屋是福利政策的組成部分,是為解決無力自行解決居住問題的基層市民而設。一個健康發展的社會,公屋的比例應該處在較低的水平。根據香港的統計數據,居住在公屋的人口約為30%,居住在資助出售單位的人口約15.7%,這個比例當然是非常高,遠超過正常的水平。因此,有一部分人認為,應該公屋的比例大幅壓縮,促進公屋流轉,增加資助出售單位。

不過,是甚麼原因導致香港公屋佔比偏高呢?答案是香港的樓價過高,連續14年高居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城市,平均要不吃不喝16.7年才能買得起住房,令絕大部分市民,都無能力只靠工薪解決居住的需求,這才導致公屋的需求一直保持在高水平,輪候公屋的時間不斷延長,而大部分提早於就學階段就申請公屋的年青人,也並非一心想要「躺平」,而是希望為自己的人生路,先準備好一個安全的退路。

再深挖一層,是甚麼導致香港的樓價升到一般人都無法夠得着的天花板?原因當然有很多,也很複雜,很難用一兩個因素簡單地分析,但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,就是政府一直堅持的高地價政策。政府的財政收入中,有很大比例的一部分,來自賣地的收入,實際上,香港雖然一直標榜着簡單低稅制,但卻透過高地價政策收稅,而這些成本最終仍然會落在每一位需要解決居住問題的市民的身上。

既然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土地,而導致大部分市民無力靠自己解決居住問題的原因,也來自於此,政府將一部分財政用於興建公屋,保持較高比例的公屋數量,收取遠低於市價的租金,就有一定的合理性,所謂「取之於民,用之於民」,在高地價、高樓價的環境下,保障公屋供應是政府的應有責任。

在這種政策環境之下,最受苦的反而是基層與中產之間的夾心階層,而絕大多數剛出社會工作的年輕人,都處在這一階層之中,高學歷的年輕人,工資收入超過公屋申請的限額,又沒有能力靠自己的努力奮鬥購買或租住私人樓宇,這才是年輕人趁未找工作,提早申請公屋,為自己爭取一個機會的最主要原因。反過來看,年輕人這麼做,其實也是對社會現狀不滿的一種表達,政府和社會應該關注如何為年輕人創造更好的環境,解決年輕人的困難,而不是指責年輕人過早申請公屋。

另一方面,也有些人認為,減少公屋比例的同時,應增加資助出售房屋的數量和比例,但實際上,在高樓價的環境下,資助出售房屋的售價同樣高企,動輒數百萬元,對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以及許多夾心階層來說,同樣是難以跨越的一道高牆,一不小心購入一個單位,就陷入債台高築的困境,須終身還債,又哪裏有追夢,成就理想的空間?

因此,解決年輕人居住難的問題,根源仍然是要解決樓價過高的問題,樓價不降至讓大多數人可以負擔的水平,政府就應該保障有足夠的公屋供應。既要保樓市,又想減少公屋供應,還要指責年輕人「躺平」,只會引發更大的社會矛盾,不利社會長期繁榮穩定。

文:文武

資深傳媒人,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。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